我在大凉山布拖的故事——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卢江炜医生在布拖工作感悟
时间过得真快,嘉兴已经入伏多日,这让刚刚回“嘉”的我,有些怀念四川凉山的“凉”,怀念在千里之外、山高水长的90个日日夜夜,和在那里发生的故事。也许它将成为我今后的牵挂。
3月30日上午,浙江省派驻凉山州布拖县对口支援欢送会在杭举行。带着各位领导的嘱托与期望,我踏上前往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妇计中心开展为期3个月驻点帮扶工作的征程,同期前往的还有来自东阳市妇幼保健院的楼红珊主任。
适应高原后的工作日常
布拖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,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贫困县,海拔2400多米,与云南省就隔着一条金沙江。出发前,我做足了功课,也做足了心理准备,但真正来到布拖,接连几天的大雪还是给了我们来了个下马威。
3月的最后一天,我们经成都飞往西昌,又换成汽车来到布拖。此时,我的家乡已经进入了春江水温的季节。而布拖却是大雪纷飞。对于我这个南方出生长大的女子而言,想象中雪花飘飘的浪漫,却被寒冷,以及上楼气喘、口唇发干、指甲发紫、失眠等高原反应替代,顿感诗意荡然无存,只留下了远方。经过整整一周的调整,症状才慢慢缓解。
布拖县是浙江省对口支援县,在我之前,已经有多批省内的专家、前辈到这里工作过,在前期援建的基础上,我结合工作需要及自身专业,积极开展日常门诊服务,为艾滋病、梅毒和乙肝感染孕妇提供咨询服务;指导完成布拖县预防母婴传播隐形梅毒孕期个案随访记录表、布拖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基层督导表,在日常工作及季度督导质控得到较好的应用;建立门诊重点案例讨论制度及科室业务学习制度,开展梅毒重点案例讨论2例,开展业务学习4次,为提升妇幼健康综合服务能力,结合全县季度母婴安全例会开展公文书写培训,也获得当地同道的欢迎和好评。
一个月 9个乡
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,真正的考验来了。4月上旬至5月中旬,布拖县妇计中心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下乡,我也跟随下乡组开展系列质控督导、义诊、健康教育、工作指导等活动。
“下乡”其实是妇计中心开展的常态化工作简称,包括季度的三病质控及农村妇女两癌筛查。下乡的乡镇都在山上,直线距离虽然不远,但盘山公路绕上去,最多需要三个多小时的路程,风雨无阻,正所谓山路十八弯,对于我这个爱晕车的人来说,确实有些难以承受。记得第一次晕车,当地的老师宽慰我说,自己以前也晕车,晕着晕着也就习惯了。事实证明习惯真的是一种可怕的力量,晕过几次后,果然不晕了。妇计中心邓主任告诉我,在布拖县,常常下乡也是没办法的事,这里的老乡自我保健意识没有那么强,加之交通不便,老乡出不来,那么只有我们走进去。
整整一个月,当地的同事们跑完全县27乡,其中有9个我都参与其中。当天回不来就留宿在村里。相对于县城,村里的条件就更差了,有些偏远的村落,连用水都成问题,非常不方便。记得有次去安乐镇洛恩乡进行妇女两癌筛查,我们两车共10人早晨8点半出发,快到中午才到达目的地开展工作。因为老乡基本都是彝族,没法用普通话沟通,加上这里还没有配备完善的信息系统,所有的检查及结果都需要现场登记。当天,我的任务是书写乳腺检查报告,就这样跟当地医护配合着,一干就忘记了饭点,一直干到晚上9点才收工。当天下了点小雨,回程路上真是又冷又饿又困,隔着车窗,看到大山上的零星亮光,想着一天的工作卓有成效、想起当地居民看到我们后灿烂的笑容,吃点儿苦又算得了什么呢?
开办孕妇学校
在布拖县的90天里,我参与全县下乡督导工作,为27乡500余村民送去科普宣教和健康指导。我们发现这里教具有了,基本的孕妇学校条件已经具备。缺的就是把人聚拢起来给她们上课。
干起来!6月初首次在当地孕妇学校开设“汉彝双语”课堂;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第一期孕妇学校效果不错。20多个临时从候诊处召集来的孕妇们成了第一期孕妇学校的学生,我给大家讲孕期的营养,当地医生讲出生证办理。课后,学员们就和我们聊起来。
之后,我们又帮助他们制定孕妇学校课程计划。把嘉兴经验带到布拖。
和彝族的孩子们
在这里工作、下乡调研、入户宣传,每每看到彝族的孩子们,总会心生爱怜,他们明亮的双眸、红扑扑的小脸儿,总是吸引我的目光,真想多和他们亲热亲热。我们不远千里来此工作,不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越来越好,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、凉山的未来。
一次在回驻地的路上,四个彝族小朋友个个睁大眼睛看着我们,我忍不住上前和他们交流,并拿出背包里的零食分给他们、和他们合影,孩子们怯生生地接过来、和我们一起照相。
分别后,走出好远,身后却突然传来“阿姨、阿姨”的喊声,回头望去是那四个彝族小朋友在向我们招手,那一幕永远留在我心里。
在凉山,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,在寒冷的日子里,还穿着薄薄的单衣,我和同来支援的楼红珊主任一拍即合,我俩决定一起组织爱心募捐。利用下乡时机把募集到的衣物给需要的家庭,并借机进行健康宣教。
今年六一儿童节,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,它是一段视频。视频来自我和楼主任一起捐助的一个彝族男孩。之前,我们几个人决定每月拿出不多的钱,捐助这个彝族男孩,目前他小学五年级,我们打算一直捐赠到他大学一年级。
打开视频,一群彝族孩子表情严肃、庄重,他们在唱《大中国》,歌声稚嫩、发音也不很准确,可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、那是我们共同的声音——“中国你永远在我心里”。我认不清哪个孩子是我们捐助的对象,可这不重要,我知道他和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,这就够了。